深圳梅林一村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達80%
發布時間:
2019-08-27
來源:
作者:
“您好,請正確分類投放垃圾,謝謝。”傍晚19:00—21:00,深圳市福田區梅林一村垃圾分類點的提示音,響得更頻繁。這兩個小時,是梅林一村廚余垃圾定時分類的時間。
焦發明在梅林一村擔任了16年保潔員,最近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——垃圾分類督導員。穿著紅色的定制Polo衫,左手夾著藍色的文件夾,他一邊和出入的居民打著招呼,一邊做著記錄,還時不時會上前幫忙分類。
根據規劃,在2019年底,深圳將實現所有住宅小區的“樓層撤桶”,形成“集中分類投放+定時定點督導”模式。作為先行一步的試點小區,梅林一村僅用了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,讓八成居民可以準確進行垃圾分類。
其中廚余垃圾從最開始的每天只收集到幾百公斤,到如今每天收集達2噸,他們是怎么做到的?記者在周末走訪了梅林一村,揭秘這里的垃圾分類新模式。
督導員變身“流動廣告”
18時30分,記者來到梅林一村五區,看到每棟樓前的垃圾投放點都有紅色的“有害垃圾”桶,藍色的“玻金塑紙”可回收物桶,以及最大的“其他垃圾”桶,卻見不到“廚余垃圾”桶。
在垃圾分類桶的后方,張貼著垃圾分類提示,其中廚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飯、蛋殼、菜幫菜葉、果皮、盆栽落葉、茶渣;側方,配備了白色的洗手池;上方則是透明的雨棚。走到近前,棚頂有紅外感應喇叭,斜對角還有攝像頭。
十幾分鐘后,焦發明換上了一身胸前印著“垃圾分類督導員”,背后印著“廚余垃圾投放時間19:00—21:00”的定制Polo衫,儼然化身一幅“流動廣告”。
19時前后,一名穿著藍馬甲、戴著白手套的十幾歲女孩來到垃圾分類點,她和穿著紅色T恤的督導員大叔打了聲招呼,就招呼起前來倒垃圾的居民。
經了解,原來這是來自福田各個中小學的“金牌小義工”,這一期小義工共180人,經過系統培訓后分成10批來到福田10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,進行分類投放指引。
19時30分過后,出門丟垃圾的居民漸漸多了起來。大多數居民都會拎著分裝不同垃圾的塑料袋下樓,會主動對廚余垃圾進行破袋。還有零星幾個居民已經準備了專門承裝廚余垃圾的小桶,倒完之后會在洗手池簡單清洗之后帶走。
20時,廚余垃圾投放時長已經過半,在記者蹲點的垃圾投放點,第一個廚余垃圾桶已經滿桶。一眼望去里面都是瓜皮、剩菜……分類非常準確。
物管配合是分類成功重要條件
梅林一村共有96棟6840戶居民,設置了35個垃圾投放點。
據深圳市福田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,梅林一村之所以能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,讓居民主動垃圾分類的準確率達到80%,得益于小區本有的分類習慣,以及物業管理處的積極配合。
“這個住宅小區入住于1999年,在設計之初,我們就沒在樓層設桶,就在現在的垃圾分類點設置了大垃圾桶。”萬廈居業梅林一村管理處主任助理葉燕君表示,有的居民原住小區樓層有設桶,初來很不適應,物管通過多方宣傳、主動幫居民倒垃圾等方式,慢慢培養起居民下樓倒垃圾的習慣。
從今年1月起,梅林一村響應政府號召開始實行垃圾分類。今年6月27日,廚余垃圾在梅林一村開始推行“集中分類投放+定時定點督導”。為推廣分類理念,物業管理處想了很多辦法,包括給每家每戶發放垃圾分類指引,定期組織趣味活動提高分類技能,并率先在全市啟用攝像頭輔助記錄、分析投放行為等。
“我們的垃圾分類督導員都是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老保潔員,他們和居民之間很熟悉,誰分得好誰沒分一眼就認出來。”萬廈居業梅林一村管理處主任沈燕告訴記者。
對此,焦發明說:“一開始部分居民嫌麻煩,他們把垃圾拎下來,我們會手把手地教,后來多少有點不好意思,就會自己在家分好。”
梅林一村模式或向全深圳推廣
數據顯示,短短1個多月,梅林一村廚余垃圾從最初的每晚3桶攀升到每晚22桶,分類投放準確率達80%,戶均分類0.3kg/日。小區居民真正實現了從“要我分類”到“我要分類”的轉變。
“我家的垃圾桶已經分成了三種,一個是廚余,一個是其他垃圾,再有一個放塑料瓶和紙張。”退休教師孫女士告訴記者,自己一直在關注垃圾分類,在她看來,相較于流傳開的“豬分類法”,深圳的垃圾分類方式更簡單,更易操作。
“梅林一村垃圾分類之所以做得好,最核心原因就是物業公司重視,督促引導到位。這也給了我們一個信心,只要找到正確路徑,住宅區的垃圾分類是能做好的,居民的行為習慣也是能夠通過引導來養成的。”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表示。
據了解,下一步梅林一村模式或將向深圳全市推廣。
截至2019年上半年,深圳已有805個小區推行“集中分類投放+定時定點督導”分類模式。
福田梅林一村之外,在深圳寶安的很多小區,如今為了順利推進樓層撤桶工作,物管也開始轟轟烈烈行動起來,他們往往會分三次挨家挨戶上門做樓層撤桶的宣傳指導。“第一次入戶對垃圾分類知識進行宣傳;第二次上門對垃圾投放點的點位設定進行民意調查;第三次主要是對撤桶后程序上的優化需求征求大家的意見。好在居民們對樓層撤桶大都支持,所以撤桶工作進展相對順利。”君逸世家小區物業經理吳俊豐說。
在深圳南山南頭街道,執法隊會定期到各物業小區進行垃圾分類工作檢查,對支持配合垃圾分類工作的物業小區,給予一定的物資獎勵(撥付垃圾桶等),對不支持不配合垃圾分類工作的,將其納入街道城市管理工作警告名單,協調市、區城管局職能部門,取消該物業小區免費預約清運大件垃圾、綠化垃圾和年花年桔的資格。
為進一步壓實垃圾分類責任落實體系,深圳目前已在頂層設計上明確壓實區、街道、社區,機關企事業單位,物業服務企業,餐飲企業,集貿市場,收運、處理企業六類機構的垃圾處理和分類收運責任,從制度上確保垃圾分類工作層層落實。
記者手記
這場習慣“革命”
要所有人都行動起來
就如同禁止隨地吐痰,垃圾分類也是一場事關每個人的習慣革命。
在梅林一村,保潔員擔任督導員,放下掃帚和抹布,他們拿起本子成為了“流動廣告牌”。小學生做義工,站在垃圾桶旁說“請分類”,隨手亂丟垃圾的成年人也會汗顏。
退休教師孫女士已經習慣了在家分好垃圾,特地準備了3個垃圾桶。下樓遛彎的郝先生,覺得倒廚余垃圾每天消耗一個塑料袋是“巨大的污染”,情愿隨手拎著垃圾桶。
聊起“垃圾分類”,絕大多數深圳人都滿心贊同。但面對垃圾“分類”,他們又都是學生,要向穿著藍馬甲的小小義工、穿著紅Polo衫的保潔督導請教——這件該投向哪里呢?
保潔督導說,如果垃圾太大,或者你不知道該丟到哪里,可以先丟進其他垃圾桶,余下的交給我們。城管局的工作人員說,現階段,提高居民分類積極性要比苛求準確分類重要得多。
深圳的垃圾分類也是有人情味的。習慣的養成很難畢其功于一役,但從“要我分類”到“我要分類”的轉變,也可以僅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。
這不是奇跡,僅僅因為所有人都行動了起來。
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何雪峰 魯力
統籌:鄭佳欣
相關資訊
2019-08-25